很遗憾,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

【子午流注】的相关知识

2021-11-09  来自: 飞跃忠康 浏览次数:664

子午流注

基本概念: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 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中医哲学主张 天  人  合  一 ,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 十分有序。

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 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 更  好 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 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 Z 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 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Z 好。

2、丑时 (1点至3点),肝经 Z 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 Z 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 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3、寅时 (3点至5点),肺经 Z 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 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4、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 Z 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因 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5、辰时 (7点至9点),胃经 Z 旺。

所以,人在 7点吃早饭 Z 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

6、已时 (9点至11点),脾经 Z 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 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 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

7、午时 (11点至13点),心经 Z 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 力充沛。心率过缓者 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8、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经 Z 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 火、疏肝 理  气 ;

9、申时 (15点至17点),膀胱经 Z 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 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10、酉时 (17点至19点),肾经 Z 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 排  毒 ,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 补  肾 阳 Z 为 有 效。

11、戌时 (19点至21点),心包经 Z 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 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 补  肾 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12、亥时 (21点至23点),三焦经 Z 旺。三焦是六腑中 Z 大 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 养  生 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 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简易歌诀:寅时气血注入肺, 卯时大肠辰时 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子午流注将人体气血运行比拟为水流,从子时到午时,随着时间先后不同,人体阴阳盛衰,营卫运行,经脉流注,时穴开阖,都与自然界同样具有节律变化。阴阳各经气血的 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盈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方可有效地调和阴阳、纠正机体偏盛偏衰。子午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也是阴 阳转化的起点和界线。


一日十二个时辰,人体气血一个时辰流经一条经脉。

流行次序是: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经——申时膀胱经——酉时 肾经——戌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子时胆经——丑时肝经,最后再流入肺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


地支与五脏六腑相配: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


天干与五脏六腑相配: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子午流注的应用


1、养  生 防病:在每天的十二个时辰中,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一面时间,此时阴盛,阴主静,所以人体要在安静的状态中休 息入眠。此时正是人体细胞休 养  生 息、推陈出新的时间,要有充足的睡眠,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又如,有的 人工作、应酬繁忙,经常半夜两三点才睡,时间久了就会有头痛、目赤、失  眠 、脾胃不适、食欲差等症状。这是因为,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行的是胆经及肝经。此段时间不能静 卧休息,回肝血量不足,不能制约肝之阳气升腾,肝阳上亢,肝火上升,以致头痛目赤、头晕不适。同时由于肝木旺盛,克伤脾土,影响脾胃功能,因而会有脾胃不适、食欲 差等症状。所以,根据子午流注法,利用人体经脉随着时间的不同而盛衰开阖的变化,把握好 养  生 的规律,对提高、改善人的身体素质、延  年  益  寿 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2、指导用药:根据子午流注的理论,通过对人体内部活动节律性的认识,中医总结出择时用药的重要性,认为给药时间与疗效高低及毒副反应的轻重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可根 据各个药物的药性特点、脏腑经络的盛衰,及气血运行的生理时钟择时用药,当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也就是选择了病人的 Z 佳用药时间给药, 就会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病情就会更快好转,就能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阳 药  用 于阳长之时,阴 药  用 于阴长之时,升 药  用 于升时,降 药  用 于降时。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来扶正祛邪的,如扶阳 益  气 ,温中散寒,行  气 和血,消肿散结等方药, 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心率过缓者或心率过速者可在上午11点服药。服用凡是需要借阴气祛邪的,如滋阴 补  血 ,收敛固涩,镇  静  安  神 ,定惊熄风,清  热  解  毒 等方药,宜于傍晚 或午后服用。临床上证明,寅时(肺经旺),有肺病的人此时症状加重,所以,剧咳或哮喘或发烧者,寅时(3点-5点)给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皮肤病人的外用药晚上 用药比白天用药效果显著。用滋阴药治 失  眠 不寐,入夜一次服用效果佳,而分为早晚两次服,不但夜里睡不好,白天精神也不好。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不是急症,可于中午以 前阳分时间给药,顺应阳气浮升有助于药力驱邪祛病。而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前服用。


3、针灸取穴:临床医学中应用 Z 广的要数子午流注指导针灸取穴。狭义地说,子午流注就是中医的时间针灸医学,也叫 Z 佳时间针灸法,是中医针灸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部分。针灸临床可根据气血盛衰的病理表现、穴位开阖的时间施以补泻手法,以协调阴阳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它是将很多因素综合运用在针灸取穴上,以达到 Z 佳疗效的一种 独  特 的古典针法,具有施针安全、疗程短、效果显著等优点。


据近年实验研究数据显示,子午流注针法的 治  愈 率远远高于常用的普通针灸法,尤其对一些慢性疑难顽症,往往效如桴鼓。例如,咳嗽、胸满、气喘等症为手太阴肺经病症, 肺属金,它的母穴是属土的太渊穴,子穴是属水的尺泽穴。如果肺经邪气实,就在肺气方盛的寅时,取尺泽穴行泻法;如果正气虚,则应在肺气方衰的卯时取太渊穴行补法。


目前临床常用的子午流注针法有纳干法、纳支法两大类。此外尚有运用古代九宫八卦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会合按时取穴的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但这些方法的应 用,要有坚实的针灸理论基础,在熟记人体穴位的基础上,还要熟练运用相关歌诀和推算方法,极  具  专  业 性,不在此赘述。


十二经补母泻子穴位


(1)手太阴肺经:卯时补太渊寅时泻尺泽,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烦等。


(2)手阳明大肠经:辰时补曲池卯时泻二间,主治牙疼、咽喉痛。


(3)足阳明胃经:巳时补解溪辰时泻历兑,主治腹胀、腹痛。


(4)足太阴脾经:午时补大都巳时泻商丘,主治腹胀满、腹泻。


(5)手少阴心经:未时补少冲午时泻神门,主治咽干、舌痛、掌热。


(6)手太阳小肠经:申时补后溪未时泻小海,主治项强、颌肿。


(7)足太阳膀胱经:酉时补至阴申时泻束骨,主治头痛、目眩、癫痫。


(8)足少阴肾经:戌时补复溜酉时泻涌泉,主治心悸、腰痛。


(9)手厥阴心包经:亥时补中冲戌时泻大陵,主治心烦、痉挛、胁痛。


(10)手少阳三焦经:子时补中渚亥时泻天井,主治耳聋、目痛。


(11)足少阳胆经:丑时补侠溪子时泻阳辅,主治头痛、胁痛。


(12)足厥阴肝经:寅时补曲泉丑时泻行间,主治疝气、胁痛。



子午流注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 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


叁者的关系如下:


时间 时辰 经络 / 脏腑 23:00 - 1:00 子时 胆(要上床睡觉) 1:00 - 3:00 丑时 肝 3:00 - 5:00 寅时 肺 5:00 - 7:00 卯时 大肠 (起床要喝水) 7:00 - 9:00 辰时 胃 (要吃早餐) 9:00 - 11:00 巳时 脾 (每小时慢饮一次水) 11:00 - 13:00 午时 心 (开心.快乐) 13:00 - 15:00 未时 小 肠 15:00 - 17:00 申时 膀 胱 17:00 - 19:00 酉时 肾 19:00 - 21:00 戌时 心 包 (适宜散步) 21:00 - 23:00 亥时 三 焦


根据「子午流注」的定律,如果经常在某时辰感到某脏腑不适,可能是该脏腑受病邪入侵,或较虚弱所致。不过,由於脏腑互相影响,问题可能出於其他脏腑。


举例说明 病症 :头痛、目赤、失  眠 、脾胃不适、消化不良 问题 :工作、应酬繁忙,经常半夜两、叁点才睡 解释 :晚上十一时至凌晨叁时行的是胆经及肝经。若该段时间不休息,肝火便会上升,以致头痛充血、感到不适。同时由於肝气上升,影响脾胃,因而感到胃痛。 `


以阴阳五行来解释,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因此肝若不适,胃脾亦有问题。


子午流注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

丙子时中前谷荥,

戊寅陷谷阳明俞,

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

壬午膀胱委中寻,

甲申时纳三焦水,

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

丁亥时荥少府心,

己丑太白太冲穴,

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已肾宫阴谷合,

乙未劳宫火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

戊戌内庭治胀康,

庚子时在三间俞,

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

甲辰阳陵泉合长,

丙午时受三焦木,

中渚之中仔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

己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渊神门穴,

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

丁已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历兑先,

庚申荥穴二间迁,

壬戌膀胱寻束骨,

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

丙寅小海穴安然,

戊辰气纳三焦脉,

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

辛未时中鱼际取,

癸酉太溪太白原,

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

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

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临泣为俞木,

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

戊子时居三里宜,

庚寅气纳三焦合,

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

癸巳然谷何须忖,

乙未太冲原太渊,

丁酉心经灵道引,

己亥脾合阴陵泉,

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

甲辰胆脉侠溪荥,

丙午小肠后溪俞,

返求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

返本还原似嫡亲。

戊申时注解溪胃,

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

井穴关冲一片金,

关冲属金壬属水,

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

乙丑行间穴必然,

丁卯俞穴神门是,

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

己巳商丘内踝边,

辛未肺经合尺泽,

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

留传后学莫忘言。



关键词: 子午流注   健康与自由        

清原工作室,专营 CELAVIVE(Sensé)护肤品 跨境购产品 USANA产品 葆婴产品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13328133503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清原工作室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苏ICP备2020069465号-2

苏公安备案 32108802010081号


站主微信二维码